一直只聞樓梯響的蘋果日報訂閱制終於在本週出台,4月開始《蘋果動新聞》必須經訂閱後才可以收看>。雖然免費登記,但朋友圈的反應不是「毒果早唞」就是「敢言新聞終要醞釀收費」之類,非常兩極。香港蘋果日報介紹文說:
綜觀各地的主流媒體,訂閱制已是大趨勢,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於多年前已實行,讀者亦逐漸接受。在本港主流媒體中,《蘋果動新聞》率先作出轉型,趕上訂閱制潮流,逐步向會員提供獨家升級內容,以優質新聞及資訊服務平台為終極目標!
而台灣蘋果日報介紹文卻沒有這些解釋,只叫人免費註冊成為《好蘋友》壹會員。某 Facebook Page 說蘋果的做法是希望用半年時間令讀者習慣登入才可以看新聞這個行為,然後在十月開始收費。現在去判斷這個生意模式將會成功與否,還是太早,但以外國經驗和香港相比,是否有點兒不切實際?
人家的客不是你的客
根據最新年報,紐約時報單在2018年第四季已增長了26萬5千個網上新訂戶,是計2016年大選後最高增長數字,並在該年年底達到340萬網上訂戶。他們的訂閱制是在2011年3月28日開始,經歷了八年才有這個數目,以2025年擁有一千萬訂戶作為目標。雖然我數口不精,但粗略計算,2018年數位訂閱收益已佔紐約時報全年總收益差不多達四成。百貨有百客,蘋果以動新聞作賣點是否能與紐約時報專題報導和名家專欄並列對比,爭取到同樣百分比的訂閱率?真是見人見智。我只知道根據壹傳媒2017/18年報,香港每月獨立非重返用戶480萬人、台灣每月獨立非重返用戶1千220萬人、美國每月獨立非重返用戶220萬人及加拿大42萬2千人,這裡面會有多少人願意付費支持?
要吸引人登記,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提供好處,所以香港蘋果日報早於2月11日開始舉辦《動腦Q》,由明星名人主持遊戲每晚答問題派錢,要參與當然要先登記。然而登記的人卻只是為了錢,就算可以在網上廣告或其他門路榨取這些參加者的剩餘價值,他們亦絕對不會是高質素的目標受眾,對生意幫助不大,難道蘋果認為他們會願意付費訂閱?
感情分數無助質素
很多人喜歡和支持蘋果日報當然是因為習慣了,不想重新適應另一份報紙。但感情分能否提升訂閱意慾?這是個好問題,要由那些忠實讀者來回答。
有些人說蘋果收費後恐怕只會令人改看「親陸媒體」,但現在除了受精媒體擺明超親陸以外,又有那一家媒體可以獨善其身?真正關注新聞的人,通常都會習慣「貨比三家」,不但會參看許多報導更會連網上評論也追著看,親自過濾被染色的部份。少吃一個蘋東對他們會否有損失?相信不會。所以我懷疑真正會付費的人很多應該是衝著看慣的周刊或心儀名家專欄而來。只是新聞噏乜9每天都提供該報大量笑話,錯誤連篇都經已不是新鮮事,如此質素能否令訂戶忠心不二?
一哥地位隨時不保
現時蘋果日報是 Google 新聞來源之一,轉入收費牆會否令它被除名繼而影響 SEO 實屬未知之數。現時 Alexa 排名蘋果日報第13位,為媒體第一名。經濟日報第15位、On.cc第25位、HK01第27位,相信他們都不介意接收阿一的位置。
高估自己最為害人
其實傳媒轉型肯去嘗試確實是件好事,但切莫高估自己。例如近日保安局提出修訂《逃犯條例》,網上超多人喊仔叫母抽褲護陰說誓死不從,到最後諮詢期內只收到約 4,500 份意見,當中 3,000 份支持修例,約 1,400 份不同意。根據Facebook香港人口普查 (2019年1月),香港的 Facebook 用戶共有 550 萬卻只有這麼少的意見書代表了一種怎麼樣的氛圍其實不言而喻(這一點連寫也沒有人去寫都經已不需要「是否很驚訝講不出說話」)。如果有人還以為「反中亂港」依然形勢大好所以會有人掏出腰間錢埋單支持,會否很天真很傻?例如那篇介紹文中竟然稱自己的短片為「過癮動畫片」,要騙人是不是先要騙自己?
我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各大專院校師弟妹的慧科訊業戶口將會被師兄姐多加借用。